放钱的速度赶不上存钱的速度,口袋里的钱又被
作者 | 燕大
数据一延迟发布,就准没好事。
贷款、存款,这些月度数据按常规会在每个月11号左右出来,正常情况下也会在盘中发布,就是上午9点多到下午3点之间。
但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原因无他,实在是数据常常不好看,在盘中发布一不注意就变成砸盘的“炸弹”。
这可是有先例的,去年12月,新闻出版署发了个《网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本就跌跌不休心态已极其脆弱的游戏板块直接闪崩,腾讯跌超13%,网易跌超25%,跌幅一度创记录。
先立后破,“先立”的早公布、先公布,“后破”的要视情况选择性公布,这个网游意见稿搞成了“先破”,给市场造成轩然大波。
燕大不了解政工格局但也知道这明显是有些部门有些人忘了顾及大局。在微妙的时间节点出现这种失误,大概率有些人是要挪位置的。
也因此,像每个月全民关注的贷款、存款等重要经济数据发布,除非很好看的会在盘中发布,其余不但延迟还会拖到盘后再发。
这次也没意外,7月社融数据拖到了13号盘后才发布,或许是为了好看,发布的基本都以“前7个月”的累计数据做口径,那单独7月份的数据就只能手动拿累计到7月的减去累计到6月的来算。
大致看下来:
M0,余额1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
M1,余额63.23万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6%,环比6月少2.8万亿;
M2,7月余额为303.31万亿,同比去年增长6.3%,但环比6月少2万亿;
存款,截至7月,本外币存款余额300.88万亿,同比增6.2%,人民币增加10.66万亿。
而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M1+企事业单位定存+居民存款。
翻译过来,M0是现金,M1是现金&活期存款,相当于手上的活钱;M2等于在M1基础上再加个定存。M1大幅降低,说明手上活钱减少,M2却是继续增加,说明定存在增加,但现在的M2增幅又不像去年动辄10%以上。
那么结论就是——印钞机在降速,同时,上面放钱的速度赶不上下面拼命存钱的速度。
再直白点,就是需求不足,钱没地儿去,投资端意愿变低,实体低迷,股市风险大、往股市去的变少。
怎么办?只好存起来。
再精炼点概括,就俩字:躺平。
这一点从贷款数据也能印证。7月单月增加人民币贷款2600亿,比6月少增859亿,创了近年来的最低值;
7月住户贷款环比6月少了2100亿,直接说明整体上房子卖的并不咋滴,最多也就是两极分化,小范围局部楼盘火爆、大部分区域继续低迷,之前的楼市政策仍只能算托底。
官媒也明白把7数据单拎起来分析比较难看,一些官媒在评论的时候把这种情况称做“挤水分”、金融支持质效提升。
观众觉得假,其实所言倒也不虚,挤水分的情形确实存在,之前金融机构资金的空转、手工补息等操作,搁以前算到贷款增长无疑等于注水,现在规范趋严,什么“存贷双增、低贷高存、虚增套利”之类归于严监管,掺水情况少了,数据将实打实的反应真实情况。
现在,7月的数据表明内需不足、投资意愿低迷,存钱动力十足。
但是,要知道现代的信用货币体系之下,你以为钱是印出来的,其实是借出来的;
只有不断贷款才能创造货币,货币只有进入实体、消费中流通才能产生价值,一旦贷款减少、投资减少,没有生产意愿也没投资消费意愿,而是像地主一样把钱“埋”起来,那宏观的手必然做的就是让钱贬值,倒逼存款拿出来消费投资。
M1代表手上的活钱,这个活钱同比大幅下降6.6%,是近年来的最低值,而且还是连续第四个月同比下降。
表现出来,不论股市还是实体都难有好的表现,股市难出现牛市行情,实体上,企业对未来前景也难保持乐观。
这一点从跌跌不休的股市能看得出,从寒意阵阵的就业环境也能感受得到。
换句话说,大家的微观感受并没有错,工作确实难找,企业经营难,大环境已然直观体现在数据上。
当然,这些统计数据不是因,而是果。
经济活动发生之后,统计数据契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研判才能作出正确反馈循环。
前面几天国家队一直打压国债的价格,从侧面来看,就是不希望大家把钱全拿去购买国债而不是去消费或扩大生产与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调节动作。
而数据也不是现在一天变差的,因此严格来说,楼市上让地方国企出面收购房子,股市上始终存在神秘资金托底,物价上推动“温和回升”,目的都是活跃市场。
奈何楼市利好一过就回归下行,股市又基本上跌多涨少,可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向稀缺,花钱容易赚钱难,倒逼持币者选择风险更低的定存、国债之类。
但上面放钱底下存钱、中间的消费和生产投资愈发低迷,国家显然不允许这种“货币躺平”持续。
怎么办?大概率,不论接下来美联储降息与否,人行都会继续降息。
无论如何都要把钱从银行倒逼出来。